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4416|回复: 0

[公益新闻] 新华社为何称宁波是座爱心城市?只因市民对一字理解独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2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波,有着闻名全球的“宁波帮”、“宁波装”、“宁波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是一座以商业著称的城市。随着文明城市的前行脚步,大爱宁波成为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记者注意到,从2005年摘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到成为全国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城市“四连冠”城市,再到如今的争创文明城市“五连冠”,每一次文明城市荣誉的背后,都有不少爱心暖流为这座城市添彩。这最动人的一抹亮色,让宁波更有温度!

  爱的坚守

  “最深的记忆”“最后的凝视”“最后的牵手”

  一年之内宁波三对老人看哭全国网友

  (图为王老太和戴老伯的合影郁亚波摄)

  9月18日,中国宁波网、甬派率先报道了宁波一对八旬老人的感人爱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84岁老奶奶,忘了全世界,唯独在她记忆的最深处,没有忘记自己的老伴!在老伴病床前,老奶奶寸步不离地陪伴了50多个日日夜夜!(点击我看报道)

  这份“最深的记忆”感动着无数网友!人们纷纷留言,为二老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情点赞。

  这样的故事,中国宁波网、甬派已报道过多次。

  今年5月16日,宁波一对老人在病房里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凝望”。得知83岁的妻子叶浓妹即将出院回家,也许此生再无相见可能,91岁的丈夫林生华在病床上握住妻子的手深情表白“让我再看你一眼……”这一握手,竟是永别。5月19日晚上,叶浓妹老人于家中溘然长逝。女儿林惠君说,妈妈走得很安详。

  中国宁波网、甬派率先报道这一温情一幕,让今年的“520”显得尤其温暖,“最后一次凝视”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热点,这对相濡以沫一甲子的宁波老夫妻的故事也从宁波传到了全国,感动了无数网友。(点击我看报道)

  “最后一次牵手”的主人公是两位九旬老人,事情发生在去年年底。92岁冯爷爷因心脏出问题,住进了ICU病房。不巧的是,冯爷爷的老伴此前股骨骨折,也住进了同一家医院,但是一个在3楼的ICU,一个在14楼,对于普通人几分钟的电梯时间,但对于两位老人却是咫尺天涯。“我好久没见老太婆了,我想见她。”冯爷爷的眼里含着泪水。他知道,这一见之后,也许就是永别。

  经过院方努力,两个九旬夫妻终于在冯爷爷所在的病房见面,两张病床紧紧挨在了一起,冯奶奶拉起丈夫的手,紧紧抓住,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人……让人泪奔的是,就在家人把冯爷爷送回家后,当天下午两点左右,老人便去世了。

4070383544510582.jpg

  今年1月8日晚上,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以《最后的牵手》为题,播出了宁波两位九旬老人病床牵手感动全国的故事。(点击我看报道)

  无论是“最深的记忆”,还是“最后的凝视”、“最后的牵手”……夫妻之爱,在一句话、一个眼神等细节中,不经意地流露,最平凡朴素也最触动人心。推己及人,从身边人到陌生人,宁波人对“爱”有着独特理解——

  救助罗南英

  见证一座城市潮水般的大爱

ee4be40e-f51f-4340-9806-76d04b7902b9.jpg

  2005年6月26日,来自青海的语文老师罗南英留给儿子的四封信,让宁波人为之动容。

  罗南英是来宁波治病的,她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遗憾的是,她找到了骨髓配对,却无力支付高达60万元的治疗费用。在给儿子写下这些信时,她和家人已经决定放弃治疗。这些信,是罗南英作为一个母亲,留给儿子最后的礼物。

  四封信发表后,宁波市民深深为罗南英的母爱感动。短短7天,有2000多名宁波市民为罗南英捐款60余万元,80%以上不愿具名;更有400多名宁波市民冒着高温到医院看望罗南英。

  罗南英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而宁波市民的善举温暖着全国,新华社评论称“宁波是座爱心城市”,从此,宁波爱心城市的美称传遍全国。

  当年,宁波摘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这是由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全面评价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建设文明城市,与每一位市民的言行息息相关,正是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和爱心故事,让城市更有温度和深度,也成为文明城市最打动人心的旋律。

  “小丽面人”

  对受捐者的尊重,见证一座城市的大爱深沉

c2245cfa-fdef-446d-8a47-80e46ba9f282.jpg

  2007年,河南姑娘小丽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经历两个疗程的化疗后,她痛苦不堪,而她的积蓄也花光了,家里也没钱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小丽学会了捏面人,并以此谋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和药物治疗。

  2009年春节过后,小丽来到宁波。在得知她的遭遇后,宁波市民释放出极大的爱心,而面对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关爱,小丽委托朋友在网上发帖,公开婉拒物质上的援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活下去。

  小丽的自强不息、自尊自爱,让宁波市民在感动之余也深受启发。城管部门在客流量集中的城隍庙步行街为她设置了第一个固定爱心摊位,甚至帮她打出了“小丽面人”的品牌……人们用小丽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她。

  这种理解和支持,是对受捐者的尊重,也是对传统献爱心的突破,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和谐,也让爱心变得更为持久。

  也正因如此,小丽一直舍不得离开宁波这座给予她希望的城市。

  万人助学

  不求回报地奉献爱心,见证一座城市民间蕴含的正能量

  2005年10月,张义恩前往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回到曾经插队的坪芽村,眼前所见让他震惊:村里的旧木屋东倒西歪,孩子们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

  临走前,张义恩和村里的14名贫困学生结了对。回宁波时,他带回了当地72名贫困失学儿童的个人和家庭资料,他的同事和这些孩子结成了助学对子。

  之后,宁波和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的活动举行了一场又一场,活动的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为千人、万人——2006年8月19日,宁波的11个广场上,万名贵州贫困生被宁波市民抢助一空;2007年6月1日,130.8万册图书和100万件文具送到了贵州;2009年上半年,宁波市民的320万元爱心款让1.5万名苗乡侗寨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餐。

  顺其自然

  15年来未曾间断的匿名捐款,见证一座城市的大爱传奇

758d9ab0-1cce-493c-8d22-bc8211c495f5.jpg

  2014年2月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用9分多钟的时间播出了宁波化名“顺其自然”的爱心人士的故事。

  节目中提到,这位爱心人士自1999年起向慈善组织、困难群众捐款,15年未曾间断,数额累计已超过1000万元。

  “顺其自然”到底是谁?其实放在宁波市慈善总会、邮政汇款工作人员、记者面前有很多垂手可得的线索,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放弃寻找,尊重这位好心人不愿意露面的意愿,让爱心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身份扑朔迷离,但由他(她)所传递的爱心却被更多人接过,在甬城续写更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通过“顺其自然”的感召,宁波匿名捐款蔚然成风,据统计,到宁波市慈善机构隐名捐款的爱心人士累计已有数千人。

  梁国华

  爱心“反哺”,见证一座城市的大爱无疆

  来自湖北宣恩的梁国华于2005年被查出患了尿毒症。为了治病,他已是家徒四壁,只能靠卖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在得知他的病情后,他单位的同事,他在医院做透析时认识的病友,还有素昧平生的买报人,纷纷为他捐款。

  2006年11月,梁国华找到海曙区红十字会表示自愿捐献遗体。一个月后的一场募捐晚会上,他再次做出感人之举:将爱心人士捐助的1万元捐了出去。

  1万元,对当时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梁国华来说,相当于3个月的生命。梁国华的“反哺”,进一步激发了宁波市民对他的尊敬和关爱。

  今年5月,以梁国华为原型的电影《让爱活下去》首映,再度将梁国华拉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爱心的暖流再次在甬城大地激荡。

  如今,梁国华在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回报让自己重生的宁波市民。

  “宁波造桥女孩”

  见证一座城市爱的超越

370c22be-4aae-49ef-939b-04f200c0b1d5.jpg

  2009年,在甘肃支教的宁波女孩严意娜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长达3000字的支教日记,展现了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屲小学58个孩子的点点滴滴。严意娜还酝酿并实施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在贾家屲小学孩子们的上学路上修一座桥。

  她的坚持感动了整个甬城,越来越多的支持汇成了爱的洪流。最终促成了华尖河上那一座兼顾蓄水与通行的大桥的建成。2010年12月8日,爱心桥顺利通车。因为宁波爱心市民的捐助,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宁波爱心桥。

  严意娜支教3个月,为当地募集4000公斤爱心物资、帮助结对助学学生100多名、募集钱款造爱心桥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全国、省、市各大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从这件事开始,严意娜跟公益、慈善结下了不解之缘。2011年10月,严意娜担任刚成立不久的鄞州银行公益基金秘书长,成为我市公益基金领域职业经理“第一人”。2015年,我省首家民间发起的公募基金会——“宁波善园公益基金会”成立,严意娜出任基金会首任理事长。

  “无偿捐肝”的林萍

  见证一座城市爱的“理性”嬗变

1d96d6f5-2d7f-484c-aa05-9a5eef16caff.jpg

  2009年4月,和林萍同村的一个8岁女孩被查出患上肝痘核变性,只有通过肝脏移植才能挽救生命,而女孩家人的血型都无法与她配对。林萍主动提出试一试血型配对,配对成功后,她又义无反顾地前往上海进行手术,将48%的左肝移植给女孩。

  林萍无偿捐肝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她工作的太平洋人寿保险宁波分公司授予她“终身员工”的称号。

  此后,随着爱心基金及林萍工作室的设立,林萍将公益、慈善作为一项事业长期坚持下去,她说,公益事业会给从业人员带来莫大的成就感。只有献过爱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满足。

  从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到投身以帮助别人为己任的公益慈善事业,宁波人的爱心之举正在从原有的“感性”向“理性”发展。

  来源:甬派 记者 黄金

  原标题:新华社为何称宁波是座爱心城市?只因市民对一字理解独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